柯國強「影評」/《青春弒戀》

 

▲李沐和陳庭妮對彼此間情感,就像是在水底抓著的浮木通常。(圖/齊石傳播提供更多)

欣喜的是,在這種讓人冷汗涔涔地直面事實之後,在無邊裹卷的黑霧中,何蔚庭編劇終究還是為這個冷漠疏遠的世界留了一扇透光的窗,就像《幸福城市》有那稍縱即逝的「與母親盪鞦韆」的兒時閃回,那個主人翁還能在滄桑回望的剎那依稀領略到「幸福」,《青春弒戀》的最末一段《小張》在篇幅寬度上顯著跟前四段不成比例,卻這麼震撼人心地交待了製作者在訴說、梳理這個故事情節的同時,所蘊藏的一個立場:但凡有一個這種的「小張」(林哲熹演的配角),可以堅強地暫停飄蕩,可以孤注一擲地開起他們小小的咖啡店,可以一如既往地堅信他們曾經奮不顧身去守護的情感,這麼,也許我們那些「有罪的大人們」,就還來得及去對這個倥傯衝撞孤立無援的迷茫世代道一聲歉:對不起,小孩,你嗎艱辛了。對不起~

何蔚庭的人物刻畫也是一絕,表演藝術影片討厭佈置配角思想的「失重狀態」作為描繪核心,《青春弒戀》裡的主人公們個個像都市裡尋求歸依的遊魂,卻被賦予了鮮活、三維的精氣神。他們可能將是蒼白、難過、無所適從的,卻不致流於一大群無病呻吟的記號,他們有血有肉有感情,甚至都還保有關愛比自己更蒼白的人的良善與本能(「林柏宏VS.丁寧」、「李沐VS.陳庭妮」),精采至極的電影劇本讓那些相似「邊緣化」的人物境況對於通常觀眾們都具有了感同身受的「理解」與「共情」,也讓片中所有女演員都有幾近度身訂造的唱功鋒芒:林柏宏從頭至尾演繹了一種無形無影卻讓人覺得如蛆附骨的偏執狀態,李沐對寂寞的畏寒與逃避、陳庭妮對寂寞的絕望和開戰、林哲熹對寂寞的思考與扭轉,這兩個配角內在的韻味隱約貫通,卻又分別成功形塑出彼此間「孤獨」的截然不同,其它,王皓臨窗一個無語的遠眺足夠多濃縮了一箇中年男子別無選擇之後的流放與釋懷,姚愛寧的張牙舞爪之下,引人唏噓的徬徨只不過昭然若揭…。兩個尤其聰慧的好女演員,即使對於編劇和電影劇本全然的尊敬託附,交出了足以讓人刻骨銘心的非凡唱功,這是《青春弒戀》第三個讓人過目難忘的看點。

▲《青春弒戀》除了講訴真愛、寂寞以外,更是對於關愛小孩的警鐘。(圖/齊石傳播提供更多)

●作者:柯國強/小說家、資深媒體人、著名娛樂評論者

千萬別讓劇中比率偏多的情愛描繪誤導了對那個影片的定位和評價,與何蔚庭他們的本作《幸福城市》遙相酬唱,《青春弒戀》同樣也像一則寄給歲月苦痛的懺悔書,更像刻鐫在成長廢墟上的斑駁石碑,看似漫不經心地到處遊走,只不過矗立在一個眺望蒼生的制高點,做了一次鞭辟入裡的衛星城觀察與二十世紀書寫。戲裡的現代人莫不遍體鱗傷鮮血淋漓,交織成怵目驚心又迫近眼前的衛星城縮影,一個個無聲嘶吼著的青春群像這麼匪夷所思,卻又這麼似曾相識,全劇筆法森冷,胸襟悲憫,題旨十分宏偉,是我個人2021他們最喜愛,靈魂感受到的撞擊最沉重也最強大的一部臺灣地區影片。

▲「小張」在《青春弒戀》當中,即便被丟下,也能奮不顧身去守護的情感。(圖/齊石傳播提供更多)

●本文為作者評論家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態度

●《今日廣場》熱烈歡迎來稿或參予探討,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繫電話號碼,該文熱烈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名家高峰論壇》膝關節/娶澳門的兒子《梅艷芳》

名家高峰論壇》目映‧高雄/我搓的餅,父母不肯吃:撿骨師

補充:「小張」(張冬陵)、「玉芳」的配角名字從《幸福城市》沿用到《青春弒戀》,仔細比對,認為沒有太過顯著的因果指涉,也許是何蔚庭創作思維一種內部宇宙的趣味性吧?

名家高峰論壇》馬斌/以吾之名:證明魷魚之後的電視劇創作力

▲《青春弒戀》中的主人公們有著彼此間「孤獨」的截然不同。(圖/齊石傳播提供更多)

何蔚庭自成一格的敘事內部結構肆意揮撒,並非矯情,並非炫技,更像是一種呼吸吐吶獨創門派的劍法心法,常常成為影片最讓人目不轉睛的氣質所在。《青春弒戀》以五段式裁切來架構故事情節,乍看支離破碎,但即使每段的節拍精確、戲肉飽滿,完全不能給觀眾們導致情節各自為政的焦慮感,再加上表現手法高明的「線索」設計(林柏宏面無表情騎著單車的攝影機發生了多次,每次發生帶來的話劇效果都造成了嶄新的質變,跟詭譎的銜接),這種跳躍、穿插的時間軸拼貼,竟完全無損於「一氣呵成」的緊緻紮實,展現出的是對於故事情節裡一切情緒、感情脈絡的瞭若指掌,即便解構再併購,都變得大氣從容,有條不紊,對於部分觀眾們也許是一種閱讀挑戰,卻絕對是那個影片光彩奪目的最大看點。

▲林柏宏騎著單車的攝影機貫穿了這部影片,為話劇效果造成了嶄新的質變。(圖/齊石傳播提供更多)

看完《青春弒戀》之後的感慨萬千,只不過很難精確地以言語形容,真要細細深入分析,竟像是一股讓人窒息的「歉疚」(很難得一個影片完結後帶來的是如此深層厚實的歉意)。不知道一個身處芝加哥、北京、大阪的觀眾們會不能有完全相同的體會?但是,對於現時當下的臺灣地區,與否成為一記警鐘?是非扭曲的政治生態環境、暴戾敵對的社會氣氛、喪失堅貞韌性的婚姻關係價值、在躁進膚淺的利慾追逐中疲於奔命的雙親…,我們到底造成了多少「我恨這個世界」的小孩?他們被遺棄在一個又一個搬空的新房子裡、一個又一個「沒有人告訴我為什麼會這樣」的晦澀波折裡、一個又一個承諾(暗示)要認真守候卻又抽離得讓他(她)不知所措的境況裡,他們走投無路,他們跌跌撞撞,他們拼了命逃出卻在「自由」的漂泊中被寂寞毀滅,他們的腳下踩不到實地考察,他們不知怎樣定義哪個去向才是自己的未來?他們,甚至連求助都不知該怎樣求助(的話是並非叫作小孩?),他們,只不過並非「他們」,他們可能將是我們的家庭成員、長輩,可能將是這個你每晚都要失之交臂的鄰居家的「小明」。

「性」作為《青春弒戀》鏡像配角心理跟刻畫故事情節主題的「儀式」,在影片裡有著大量的呈現出跟深沉強有力的處理,「性」之於林柏宏是一個與世隔絕(自我封錮)的庇護所,對於李沐和陳庭妮是溺亡前掙扎去抓住的浮木(對陳庭妮,也曾經是揮之不去的夢魘),對於王皓是一種雙向的救贖(以一種寬容付出的方式),對於姚愛寧,就跟她的cosplay一樣,都是在一無可取的立足點試圖張揚「自我存在」的自我催眠,而李沐與陳庭妮、林哲熹的三場皮膚接觸,都映襯以傾盆而下的滂沱大雨,抽象地由外而內給了人物適時的「洗滌」。與「性」有關的場面可能將被拿來作為宣傳時的話題,但是個中囊括的訊息卻多元而重要,是值得進一步吞嚥的首要任務,一點都不膚淺。

文章標簽   梅艷芳 幸福城市 青春弒戀 今日廣場 小張 NOWnews今日新聞